视频|【走近院士之我与共和国同龄】姜德生:不懈的追“光”者
- 分类: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 媒体报道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推出系列短视频《走近院士之我与共和国同龄》 第六期,我们走近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一位不懈的追“光”者。 70岁的姜德生,眼睛里有光,一种冷硬和坚毅的光。 此刻,他眼睛里的光芒射在了棋盘上。姜德生爱下围棋,在黑色和白色棋子间筹谋、布局,就像他在黑夜与白天里为他那追“光”的事业而博弈。 这个“光”,就是光纤传感,通过光的相位、波长等参量
视频|【走近院士之我与共和国同龄】姜德生:不懈的追“光”者
【概要描述】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推出系列短视频《走近院士之我与共和国同龄》 第六期,我们走近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一位不懈的追“光”者。 70岁的姜德生,眼睛里有光,一种冷硬和坚毅的光。 此刻,他眼睛里的光芒射在了棋盘上。姜德生爱下围棋,在黑色和白色棋子间筹谋、布局,就像他在黑夜与白天里为他那追“光”的事业而博弈。 这个“光”,就是光纤传感,通过光的相位、波长等参量
- 分类:
- 作者:
- 来源: 媒体报道
- 发布时间:2019-11-13 18:59
- 访问量:
详情
光明日报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
推出系列短视频
《走近院士之我与共和国同龄》
第六期,我们走近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一位不懈的追“光”者。
70岁的姜德生,眼睛里有光,一种冷硬和坚毅的光。
此刻,他眼睛里的光芒射在了棋盘上。姜德生爱下围棋,在黑色和白色棋子间筹谋、布局,就像他在黑夜与白天里为他那追“光”的事业而博弈。
这个“光”,就是光纤传感,通过光的相位、波长等参量,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物理信息,并传输出去,实现实时在线监测。
1949年3月出生于武汉的姜德生,是从鼓捣木工、机械、电子中成长起来的。在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读书时,曾自己动手组装出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毕业留校后,执着于科研。他的科研起点是一座石棉瓦盖的库房,这就是他的实验室。1979年,他在这座石棉瓦房里做出了我国第一台光纤风压计,一鸣惊人。
很多人对光纤的印象来自于光纤通信,即用光纤来传输信息。但是,光纤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当温度很低时,传输的信号会发生衰减。于是,有美国科学家提出一个概念:光纤在通信中的所有缺陷,都可以用于传感。
姜德生第一次听到这个描述时便被打动了,他觉得很美,很有艺术感。光纤既然受温度的影响,那就可以做成温度传感器;受力的影响,那就可以做成应力的传感器……
但彼时的中国,要想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福利,只能依靠进口,一些国家在关键技术上对我国实行封锁。
此后40年,姜德生及其团队在新型光敏材料的研发、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以及光纤传感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当年的石棉瓦房,变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六大石油战略储备油库、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湖北清江水布垭大坝、陕西终南山公路隧道、上海崇明长江隧道、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姜德生的研究成果,在石化、交通、大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桥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从跟跑,到并跑,如今已是领跑。姜德生打破人们的观念——在一根光纤上做出几十万个传感器,形成传感器的网络,即光纤传感网络。在他看来,之前的研究很多是“跟着做”,“但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我们处于领跑地位,技术国际领先”。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企业,找上门来谈合作。
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科研工作者,要感谢我们的国家。因为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为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有需求,就有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动力。
70岁的姜德生,有一个新目标——做全时全域的结构安全监测,即通过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实时在线监测。他正在努力,计划将其用在高铁、地铁、煤矿的结构安全监测上,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安全保障。
“但由于年纪原因,不确定自己还有没有那么多精力能够做出来。”姜德生仿佛有点英雄迟暮之感。他几乎每天要下一盘围棋,让自己的脑袋多动动——希望衰退可以慢一点。
只要多慢一点点,只要有一天可以动手和动脑,他就会尽力去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
下一个:
无
下一个:
无